一、“牛马” 梗的流行
“牛马” 这个网络热梗在打工人之间广泛传播,它反映了打工人复杂的心态。从今年开始,“牛马梗” 成为打工人之间流传最久的梗之一,大家用它来自嘲在工作中的辛苦付出,如疯狂加班、被呼来喝去、干脏活累活等。
“牛马梗” 的流行并非偶然。在经济形势不佳的大环境下,打工人为了保住工作,不得不默默接受公司的各种无理要求。小时候怀抱梦想的我们,谁能想到长大后会为了工作当牛做马呢?究其原因,打工人从小就被以 “听话” 为最高标准要求,在家听家长话,上学听老师话,上班自然就听老板话。这种思维模式使得打工人容易被领导 CPU,例如被故意贬低、分配大量工作或被小团体孤立等。
“牛马梗” 反映出程序上的平等并不等于实际的平等。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看似平等,但随着劳动力市场的扩大和竞争压力的增加,劳动者在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下选择面窄,讨价还价的余地少。面对用人单位的苛刻要求或不合理条款,很多打工人只能忍气吞声,不敢轻易与雇主 “对簿公堂”,因为找工作难,失业的代价太大。于是,嘴上自嘲一句 “我就是个牛马”,成为无奈中的自我释放。
执法层面对于劳动者的保护也有待加强。尽管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,但现实中一些用人单位依然敢于铤而险。劳动维权的成本高,使得打工人在面对不公时往往选择忍耐。如果劳动仲裁程序更加简便快捷、劳动监察部门能更及时有效地介入,违法的用人单位能受到更严厉的处罚,劳动者的权益才能得到切实保障,打工人才能减少 “牛马” 心态,重新拾回工作中的尊严感。
此外,“牛马梗”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打工人的情绪宣泄。面对职场的压力和工作中的不公,大家不愿大动干戈,而选择用幽默的方式表达无奈。同时,这也隐含着对劳动者权益的呼唤和对职场公平的渴望。
近期,00 后爆火的 “牛马发疯工牌” 也体现了打工人的这种心态。00 后的打工人们自制工牌,用姓氏谐音诉说心声,或用戏谑感文案折射当代职场人设,表达出 “要么对一切看淡,要么不好惹” 的姿态。这不仅是一种情感宣泄的新出口,也是打工人的一种精神按摩和情绪解压方式。同时,随着品牌入局玩梗,“工牌梗” 也成为了与年轻人对话的 “流量密码”。
但我们也要认识到,“牛马” 这个词我们用来自嘲开开玩笑就好,不要被牵着鼻子走。我们生活在最好的国家和年代,依然要弘扬和倡导 “老黄牛” 的精神和 “一马当先” 的精神,在不同的岗位上各负其责,为社会的稳定、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,为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不懈奋斗。幸福是奋斗出来的,好逸恶劳永远争取不来幸福。
二、“牛马” 的含义演变
起源于东北方言,原本形容爱吹牛但没能力的人,后逐渐演变为比喻艰苦劳动者,如今成为打工人自嘲和调侃的方式。从字面意思看,牛马是勤劳、任劳任怨的牲畜,在网络语境中,成了打工人的代名词。
“牛马” 一词起源于东北方言,最初是用来形容那些爱吹牛却没有实际能力的人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其含义发生了转变。开始用来贬低夸夸其谈而实际行动欠佳的人,后来逐渐被用于比喻为了生计从事艰苦劳动的人。他们或许没有显赫地位和丰厚收入,但用双手和汗水支撑着社会运转。从一种贬义描述变成了对艰苦劳动者的尊重和感慨,到如今更是成为打工人自嘲和调侃的方式。
在网络语境中,牛马从字面意思上勤劳、任劳任怨的牲畜,转变为打工人的代名词。打工人在压力、困难或处境不如意时,用 “我就是个打工的牛马” 表达无奈和辛酸,同时以幽默方式化解尴尬。
打工人在压力、困难或处境不如意时,用 “我就是个打工的牛马” 表达无奈和辛酸,同时以幽默方式化解尴尬。
在现代社会中,打工人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。他们可能上有老下有小,肩负养家糊口的重任;可能每天加班到深夜,却拿着微薄薪水;可能想挣大钱改变命运,但面对现实只能无奈接受。这些打工人就像被生活驱使的牛马,不得不忍受各种艰辛和磨难。
当打工人遇到压力、困难或觉得处境不如意时,一句 “我就是个打工的牛马”,既能表达无奈和辛酸,又能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化解尴尬。这不仅是一种情绪的宣泄,也隐含着对劳动者权益的呼唤和对职场公平的渴望。
三、打工人为何自称 “牛马”
1. 社会压力大
打工人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,常常处于一种无奈的境地。他们上有老下有小,肩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,加班加点成为常态,然而却只能拿到微薄的薪水。他们渴望改变命运,却常常在现实面前低头,无奈地接受现状。
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,打工人就像不停忙碌的陀螺,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让他们身心疲惫。他们不仅要面对繁重的任务,还可能因为被要求承担非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事情而感到困扰。晋升机会少,职业发展前景黯淡,也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担忧。得不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同、理解或支持,更是让他们的工作压力雪上加霜。
2. 职场不平等
(1)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,打工人选择面窄
当下,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供过于求的态势,尤其是在经济环境恶化的情况下,这种趋势更加明显。以农民工群体为例,随着我国产业升级换代速度加快,企业对工人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而农民工普遍文化素质较低,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。就业信息渠道蔽塞也使得打工人难以获取最新的就业信息,一旦失业就难以在短期内重新就业。
(2)劳动维权成本高,用人单位违规行为屡禁不止
尽管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,但现实中一些用人单位依然敢于铤而走险。例如,延长工时、不按时支付工资、不提供社保等情况时有发生。劳动维权的成本高,使得打工人在面对不公时往往选择忍耐。一旦陷入劳资纠纷,劳动者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仲裁、诉讼,这对很多人来说无异于 “二次打击”。
打工人在程序上与用人单位看似平等,但实际却面临着诸多不平等。他们就像任劳任怨的 “牛马”,默默承受着各种艰辛和磨难。然而,他们并没有放弃希望,依然在这个社会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。
四、“牛马” 梗的影响
1. 情绪宣泄
打工人自嘲为 “牛马” 是情绪的宣泄,面对职场压力和不公,用幽默方式表达无奈。在现代社会中,打工人常常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、微薄的薪资待遇、工作中的自主性缺失以及社会竞争的激烈等问题。他们就像不停忙碌的陀螺,为了完成工作而不停歇地奔波,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,缺乏自主决策的权力,为了保住工作、获得晋升机会不得不拼命努力。这种无奈的状态让他们选择用 “我就是个打工的牛马” 来自嘲,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化解尴尬,释放内心的压力。
2. 呼唤权益与公平
自嘲背后隐含对劳动者权益的呼唤和对职场公平的渴望。打工人自称 “牛马”,除了调侃,也是在表达对现行劳资环境的一些不满。尽管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,但现实中一些用人单位依然敢于铤而走险,如延长工时、不按时支付工资、不提供社保等情况时有发生。劳动维权的成本高,使得打工人在面对不公时往往选择忍耐。打工人希望劳动仲裁程序更加简便快捷、劳动监察部门能更及时有效地介入,违法的用人单位能受到更严厉的处罚,这样劳动者的权益才能得到切实保障,他们才能减少 “牛马” 心态,重新拾回工作中的尊严感。“牛马” 梗的流行,反映了打工人对劳动者权益和职场公平的强烈渴望。
五、思考与展望
如何让打工人不再自嘲为 “牛马”,法律和企业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。
从法律层面来看,应进一步简化劳动仲裁程序。目前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,虽然为劳动者维护权益确定了足够的时间,但仲裁流程仍较为复杂和漫长。例如,根据我国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》,发生劳动争议需先经过协商、调解等多个环节才能申请仲裁,仲裁之后不服才能诉讼。这是因为我国劳动争议案件量庞大,法院难以负担全部直接诉讼的工作。然而,这样的流程对打工人来说无疑增加了维权的难度和时间成本。如果能简化劳动仲裁程序,如将原有的线下审查、现场办理转化为线上申请、立案、审查、送达、强制执行等全程式的线上办理,大幅缩减业务办理时限,将有利于尽快解决劳动争议,避免增加劳动者的维权时间和成本。
劳动监察部门也应加强监察力度。尽管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,但现实中一些用人单位依然敢于铤而走险,如延长工时、不按时支付工资、不提供社保等情况时有发生。劳动监察部门应更及时有效地介入,对违法的用人单位给予更严厉的处罚。像广州市白云区在根治欠薪工作上取得显著成效,做到了全国根治欠薪线索、信访、12345、督办转办案件 100% 办结,实现了劳资纠纷群体性事件和重大恶性事件、舆情事件三个 “零发生”。白云区建立健全了欠薪问题常态化排查机制,发挥治理欠薪 “利剑” 作用,持续加大执法监察力度,保持治理欠薪高压态势,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重大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 “零容忍”。此外,白云区还加大普法力度,加强对劳动法律法规、典型欠薪案例、依法维权渠道等的宣传推送,在全区形成 “不敢欠”“不能欠” 的震慑效应。
从企业层面来看,应提供合理待遇。首先,要提高劳动报酬,促进劳动报酬合理增长,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。虽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早在 08 年就强调过,但实际能发挥几成功效还有待观察。不过,我们能从官方的一些提法中看到向好的转变,比如开始正视并承认青年长期失业的现象,不再将毕业生就业难归咎于他们自身,而是认识到学科布局、教育质量以及职位需求的不匹配同样是影响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。其次,企业要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,严格遵守劳动法规,不得拖欠工资、克扣福利,为打工人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。同时,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,为打工人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